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市人民的心。在這場戰疫中,無數個逆風而行的“戰士”,以不戰敗“疫魔”誓不休的堅定信念,做出了驚人壯舉,他們用心血與付出,奮力奪取戰“疫”斗爭的全面勝利。他們中,有救治患者守護生命的醫務人員,有與病毒搶時間的疾控人,有用昂揚斗志筑起疫情防控鋼鐵長城的公安民警、黨員干部,有關鍵時刻從不缺席的志愿者……他們堅守崗位、迎難而上,用滿腔熱血和無私奉獻溫暖著漠陽大地。 救治重癥組組長周敦榮(左一)在綜合病區會診。李向東 攝 “我是黨員,我有經驗我先上!”無論是7年前抗擊禽流感的戰役,還是這一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,陽江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周敦榮始終奮戰在一線。這位有著24年黨齡,曾獲得“新時期廣東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宣傳人”、市首屆“十佳醫師”榮譽稱號的“醫療老兵”,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,再度選擇逆向而行。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,周敦榮作為市人民醫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重癥組組長,奉命帶領各醫院抽組的49名隊員,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。3月6日,在陽江全市確診病例清零當天,她榮獲廣東省“五一”勞動獎章。記者追溯了這位56歲巾幗“勞模”歷時40余天的抗“疫”日程。 一頓遲到了3小時的年夜飯 時間回到1月23日。 “周主任,我們接到了高度疑似病例!”零時的鐘聲剛剛敲響,一通緊急電話猶如集結號,讓準備入睡的周敦榮立即起身,馬不停蹄地趕往醫院。與醫院專家組緊急開展會診、研討處置方案,直至凌晨5時多,天色破曉,她才離開醫院。在家稍作休整,心里始終惦念著患者情況的她無法安睡,清早7時多又匆匆返回醫院,開始了一整天的忙碌。 1月24日,大年三十,周敦榮正式調任專門收治新冠肺炎的綜合病區主任。自此,她再無一天休息。 戰“疫”打響后,市人民醫院作為抗疫主戰場,承擔著全部確診病例的救治工作,組建綜合病區、改造臨時病房等工作迫在眉睫。周敦榮一邊忙著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和確定診療方案,一邊緊盯病區規劃設計、科學布置病房等工作,還要及時向上級匯報最新情況。近70個小時的連軸轉,她的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。 周敦榮的丈夫也是市人民醫院的醫生,年邁的公公為了便于互相照料,也搬進了醫院的宿舍。周敦榮坦言,夫妻倆常年忙于工作,對此家人很理解并用行動支持。 但往年不論多忙,一年一次的團年飯,大家都盡量不缺席,那是一家人心照不宣的傳統。而今年情況特殊,除夕夜那晚,忙得腳不沾地的周敦榮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。 傍晚7時許,95歲的公公打來電話,言語中帶著心疼。“孩子,這幾天你太累了,回來吃了飯再去忙行嗎?”“手頭上的事情很緊急,你們先吃。”“多晚我們都等你,你先忙,不著急。”直至晚上9時,連軸轉了3天的周敦榮才離開醫院,吃上了熱了幾遍的年夜飯。 “能回家吃上團年飯我已經很滿足了,危急時刻,我必須隨時進入戰斗狀態,生命經不起等待。”周敦榮說。 一場持續兩周的生死拉鋸戰 在ICU工作多年的周敦榮有豐富的一線臨床經驗,2013年禽流感時也曾擔任重癥治療組組長,從死神手上搶人是常態。但回想不久前,救治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的經歷,周敦榮仍覺得驚心動魄。 2月8日,重型患者劉女士病情突然加重,部分指標已達危重型,病情十分兇險。當晚11時,專家組討論決定做好插管前的所有準備。眼見一切就緒,周敦榮陷入了矛盾:插管,雖然能暫時緩解癥狀,但在其有低血壓等基礎病史下,無疑增加了并發癥和細菌感染風險,也會加重病人痛苦;不插管,一旦病情再度惡化,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。周敦榮還有另一層擔心,劉女士的丈夫孫先生就住在隔壁,同為重型,且情緒不穩定,一旦插管會對孫先生也帶來打擊。 “插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,她還算清醒,也能自助進食,我們做好兩手準備。”幾經考慮后,周敦榮下了決定,先調整診療方案,24小時床旁值守,病情一旦變化以最快速度插管。做這個決定有些冒險,也為病區醫護人員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和壓力,周敦榮帶頭在病房值守,觀察到凌晨5時多才敢離開。 自那天起,綜合病區的氣氛明顯緊張,病房里增加了一個專門的醫護,集中精神盯緊劉女士情況。病房外,周敦榮和另幾名醫生輪班,24小時在視頻觀察其動態,不敢有絲毫松懈。“那段時間精神高度緊張,晚上睡覺也是淺睡眠,只要手機一響,馬上清醒。”周敦榮說。 就在劉女士情況趨于穩定后,其丈夫的病情也出現了變化。2月15日,本已好轉的孫先生病情加重,無法正常進食,周敦榮與專家組討論后決定參照之前的經驗做法來處理。下午1時許,當搶救設備被推進孫先生病房時,引起了他高度緊張,氣促、低氧癥狀隨之加重。看到這一情況,從前一晚就還沒來得及休息的周敦榮再次進入病房,細心安慰、耐心解釋,患者的情緒終于有所放松,但對于接下來要接受的深靜脈置管手術還是心存恐懼。為了盡量減少他情緒上的波動,周敦榮又親自為其完成手術,直至情況穩定才離開病房。 這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競速,最終以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勝利宣布告終,兩周時間,劉女士夫妻兩人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。3月5日,夫妻倆出院時萬分激動,拉著醫護人員感激地說:“你們是救命恩人,沒有你們,我們根本扛不過來。” 一段飽含溫情的患者“告白” 既治病又療心,是患者對周敦榮的評價。 新冠肺炎患者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心理,恐懼、焦慮的心情對他們的恢復極為不利,醫務人員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。作為綜合病區主任,周敦榮深受患者信任,于是她盡可能多的與患者交流,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。得知他們吃不慣本地菜時,根據飲食習慣提前一天安排好食譜,幫他們增加營養。 “周主任像個大家長,她給了我活下去的信心,也給了我親人般的溫暖。”患者熊女士是重型患者,剛確診為重型時,熊女士一度情緒崩潰,自我感覺治愈希望渺茫。為了安撫她,周敦榮常常陪她拉家常、聊醫學知識,告訴她這個病沒有那么可怕,并主動把私人電話留給她,讓她有需要隨時打電話。一次次的關懷與開導,幫熊女士重建了信心。 2月15日出院那天,熊女士流著淚拉著周敦榮的手久久不肯松開:“謝謝你救了我們一家人,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。你我素不相識,但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,是你們在我身邊,冒著生命危險給了我生的希望,你們都要好好的。” 這40多天,周敦榮日夜連軸轉,每天平均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,幾乎沒看過病區外的亮光。“我們的主任不用睡覺的。”同事們經常這樣打趣她,白天幾乎都在病區忙碌,回去后也要和省專家研討方案、學習更新疫情防治知識,即使是凌晨三四時,收到工作群里的微信她也總是及時回復,她是同事眼中的“女超人”。 即便是這樣的超負荷,周敦榮總認為自己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,一切都是職責與本分。她總說其他同事辛苦,說后勤人員不容易,卻鮮少提起自己的壓力與付出。 連續兩周24小時輪班緊盯的重癥觀察、40多天提心吊膽的一線救治,那些像闖關一樣的日子,終于在3月6日迎來了一個完美的休止符。接受采訪這天,周敦榮沐浴陽光神情輕松:“疫情當前,醫護有責,我們沒有理由退半步。穿上白大褂,就要擔得起這份職責。”(陳思捷 陳進杜) |